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火星电竞网页版 > 新闻动态 >

汉乐府:战城南(译文+注释+赏析+朗读)

发布日期:2025-02-05 02:16    点击次数:56

图片

图片

战城南

——汉乐府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独徘徊。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

城南城北皆恶战,城北城南尸连片。

抛尸荒野无人葬,任凭鸟鸦绝肚肠。

我怀悲痛劝乌鸦:“先吊死者为哀伤!

想必无人来安葬,腐尸岂会去躲藏!”

清清河水似泪流,蒲苇遍地暗幽幽。

善战骏马横僵尸,驽马悲鸣声凄厉。

堡垒筑在桥梁上,道路无法通南北。

五谷无收君何食?想做忠臣也无力。

日夜盼望壮士归,忠勇可嘉令人思。

谁料早晨去征战,日落夜深人不归!

【注释】

⑴郭:外城。野死:战死荒野。

⑵野死:死于野外。乌:乌鸦。

⑶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豪:同“嚎”,大声哭叫,号叫。

⑷谅:当然。

⑸安:怎么。子:指乌鸦。

⑹声:一说深。激激:清澈的样子。

⑺冥冥:深暗的样子。

⑻枭(xiāo)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

⑼驽(nú)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⑽梁:表声字。一说桥梁。

⑾而:一作“不”,皆可通。

⑿良臣:指忠心为国的战士。

【创作背景】

《战城南》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属《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品大约产生于西汉时代。汉朝和匈奴曾长期爆发冲突,朝廷派兵长期戍守,不免使战士产生怨恨之情。此诗即是戍边战士反战情绪的反映。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阵亡士卒的悲歌,也是对战争罪恶的诅咒和控诉。全诗充满了悲愤沉郁之情,是汉乐府中控诉战争罪恶的著名作品。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抒写一场激烈的战事,起句刚叙及“战”,便径接以“死”,而对士卒杀敌的悲壮场景,不作一语描述:开笔堪称奇特。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可以理解为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也可以理解为死去的战士为自己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他们悲鸣几声。想象出奇,出语沉痛,深刻表现了对战死者的同情。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客固不惜一己殪之尸,但我为国捐躯,首虽离兮心不惩,耿耿孤忠,豪气未泯,乌其少缓我须臾之食焉。”这种解释,似乎是把这首诗歌理解成了为忠心耿耿报效朝廷而战死的将士所唱的赞歌。

“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二句借助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转为议论,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沉痛不满之情溢于言外,也隐隐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从而有力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二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再次表达对那些无辜战死者的同情和惋惜,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也使整篇作品浑然一体。

这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但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就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例证。全诗语言质朴通俗,颇具民歌特色。作品感情浓烈,想象新奇,叙述、抒情、议论、写景交错使用,体现了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我的网站